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6:25 点击次数:73
公元260年6月,魏帝曹髦带着他的奴仆和卫士,猛然冲出了皇宫。他的目标非常明确——要除掉权倾朝野的司马昭。从后世的角度来看,曹髦的行动显得异常幼稚和鲁莽。毕竟司马昭掌控着整个魏国的大权,曹髦手下不过寥寥数人,想要凭这一点力量刺杀司马昭,无异于送死。结果也不出所料,司马昭的心腹贾充让头脑简单的成济刺杀了曹髦于皇宫南阙。令人唏嘘的是,曹髦满腔壮志,最终却被一个小人所害,壮志未酬,英年早逝。
然而,曹髦玉碎九重,表面看似是司马昭的辉煌胜利,实则是曹髦为司马昭挖下了一个难以填平的大坑。
在深入探讨曹髦为司马昭挖坑之前,先要明确一点——历史上弑君事件并不少见,且数量颇多。但和司马家一样,公然当街杀害天子的案例,前所未有。举几个简单例子:楚国人杀死周昭王是在渡船上下手,属于一场“交通事故”;赵高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,虽是政变但有“体面”;梁冀用毒药暗害汉质帝,伪装成食物中毒;董卓则先逼刘辩退位,后派人用毒酒杀害。这些弑君事件虽令人震惊,但都是暗中操作,伪装成意外或疾病,避免明面上的大肆宣扬。
展开剩余79%相比之下,司马昭的做法则极为激进。他选择当街杀害天子,把这场血腥的谋杀闹得满城风雨,仿佛想让全天下人都知道。这样的行为,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,都是极端震惊世人的。若放在现代,简直就像司马昭在抖音开直播高喊:“老铁们,我现场表演杀皇帝,点赞破万我再杀个帮凶助兴!”这等“炫技”绝无仅有。
司马家的一系列操作,连“洛水放屁”这种奇异事件都做过,这种大张旗鼓的杀君行为,也只有他们敢干。其他弑君者都小心翼翼,避免声张,只要能让皇帝死得“名正言顺”,无论是病死、意外还是食物中毒,改改史书就能平息风波。只有司马昭如此放肆,毫不掩饰,简直是自毁前程。
那么,司马昭真的是冲动犯蠢吗?绝非如此。实际上,他早已准备好了完整的篡位方案,打算完全照搬魏文帝曹丕的套路,稳妥地将曹髦处理掉。按理说,他不应该冒险走当街杀天子的路。为何最终走向这条路?原因简单——曹髦逼得他没办法。
细看曹髦起兵的全过程:他先命令仆射李昭、黄门从官焦伯在陵云台布置甲士,召见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,公开宣布讨伐司马昭。虽然王经苦苦劝阻,曹髦却毅然将黄绢诏书摔在地上,显示决心。随后,他禀告太后郭皇后,最后带着老弱兵卒和奴仆敲鼓打乐,义无反顾地冲出宫殿,誓要手刃司马昭这个逆贼。
这里出现一个极为有趣的细节:王沈和王业两人当即转头去告密,曹髦却仍旧按规矩走完所有程序,实际上给这两人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去报告司马昭。乍看之下,似乎是曹髦缺乏经验的表现,但结合他祭祖、召兵、公开宣战的举动,可以看出他想把事情闹得水落石出,世人皆知。
分析曹髦的动机,这位大权旁落的傀儡皇帝曾试图通过削弱司马昭权力来保全自己,失败后他深知司马家篡权只是时间问题,恐怕很快就会步汉献帝的后尘,被迫禅让。在这种极其不利的局势下,曹髦别无选择,只能背水一战。要么成功讨伐司马昭,完成中兴魏国的壮举;要么战败被杀,成为历史牺牲品。
据史料记载,曹髦亲自率兵,先击退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和其部下,随后在皇宫南阙与司马昭的首席心腹贾充率兵交战。曹髦真有其祖先英武之风,挥剑拼杀,险些击败贾充。正当贾充大势将去之际,他急忙问成济对策,贾充毫不犹豫地说:“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。”成济立刻刺杀了曹髦。
回看这一过程,贾充让成济杀曹髦完全是一种本能的应急反应。面对曹髦的猛攻,贾充若败北必死无疑,只有杀死曹髦才能保全自己。虽然这算是明智自保,却也埋下了更大的祸根。司马昭赶到现场时,跪地痛哭,但他哭的并非曹髦,而是自己从此与登上帝位无缘。
原因很简单:曹髦这次起兵其实是“求死”,他故意闹得如此声势浩大,目的就是让司马昭的手下不得不动手杀他。即便是被捉回,也多半当众自尽。他的真正目的,是让司马昭背负“当街杀天子”的恶名,只要这罪名成立,司马昭绝无可能顺利篡位,从而为曹魏争取到一线生机,将未来的翻盘希望留给后人。
司马昭明白了曹髦的计策,但并未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多么可怕的对手。曹髦以命破局,成功打乱了司马昭的计划。即使司马昭杀了成济以示惩戒,逼太后下诏为自己平反,也无法洗去当街杀君的骂名。若非后来邓艾奇袭灭蜀,司马家靠着背负“弑君叛逆”的恶名,是否能够篡位仍成疑问。更何况,即便司马炎后来称帝,这段血腥历史也让司马家的正统性大打折扣。那句《陈情表》中“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”的话,成了对司马家最大的讽刺,而这正是曹髦用鲜血为司马家留下的无尽诅咒。
发布于:天津市